热点新闻
-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赴凉山州开展...
-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提醒:国庆...
- “双减”出台后 如何为孩子们提供真正...
- 青海省确定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硬指标
- 辅导班几万家长也不嫌多,延时服务几...
- 数说中国孩子30年体质变化 不只是跑不...
-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国家义务...
- 课后延时服务学校收费,家长却不理解...
- 教育部发布第40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
- 教育部:“减负”“提质”两手抓,强...
- “双减”后首个学期!97.5%的家长对减...
- 震后迅速安全疏散七千余名师生,四川...
- 天津市常住户籍的应往届生如何报名20...
- 小学语文课本封面由二胎变三胎?妈妈...
- 双减”实施后 72.7%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
- 落实“双减”,学校教育更需“减脂增...
- 又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签约落户海南!...
- 海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培...
- 江西:省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收费政...
- 民主党派提案关注哪些教育话题
八成受访者认可老师行使惩戒权 专家提醒五原则
日前,《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办法一出,引发了多方热议。适当惩戒不等于体罚,那么该如何把握好尺度?
本报日前就“教师惩戒权”展开调查,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老师可以适当行使惩戒权。记者采访了多名中小学老师发现,老师并未将惩戒权与“罚”画上等号,哪怕被赋予“惩戒权”,他们也倾向于另辟蹊径,尽可能避免采取“罚”或者“骂”的方式。
截至发稿时止,记者在回收的173份问卷中发现,有87.28%的网友认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老师可以适当行使惩戒权,只有12.72%的受访者认为“不可以”。至于老师对惩戒尺度把握的能力,61.27%的受访者认为大部分老师可以很好地行使惩戒权以达到教育目的,31.21%的受访者认为只有少部分老师可以,7.52%的受访者则悲观地认为几乎没有老师能够很好地使用惩戒权。
图表来自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校长
适当惩戒是规则教育 标准因人而异
“部分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缩手缩脚的情况。从这个层面来看,青岛赋予老师‘适当’惩戒的权利,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天河区冼村小学校长郭海英表示。事实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第十六条就有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在郭海英看来,上述工作条例,其实已经包含了适当的惩戒,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来。“表扬、鼓励、批评、适当的惩戒都是教育手段。手段本身没有好坏,关键是如何运用,如何把握这个度。”
郭海英认为,教育的一个方面是规则教育、责任教育,适当的惩戒也是让孩子承担责任的一种形式,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对他”,所以老师惩戒之前,要告诉学生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关注学生心灵健康、尊重学生已成为了主流,大部分老师也是这么做的。如果把极个别的体罚放大到整个教师群体,会导致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缩手缩脚,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郭海英说。
在华美英语(精品课)实验学校校长陈锋看来,孩子要成长就要接受社会的规训,这是教育多面性的一种。现在更推崇引导、自发生长,但这是不全面的。如果孩子不按照规矩走,就应受到负向的反馈,这就是规训。“其实在很多国家,家长和孩子对惩戒的接受尺度还是比较大的。”陈锋说。他认为,“适当的惩戒”应该因人而异,很难统一量化。同样的惩戒,有的孩子压根儿没当回事儿,有的孩子却会留下心理阴影。“教育要讲究科学、艺术、伦理,惩戒也一样,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在三者中间找到平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陈锋说。
老师
孩子比较难管 有“惩戒权”也要慎用
广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现在的学生、家长维权意识都很强,一言不合就发帖,因此他已经不太敢惩戒学生了。“哪怕批评几句,也要注意用词,哪一句说得稍微过分了,家长就会投诉。”这位老师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对教师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懂学生的心理,但如果只赋予老师教育的义务,却不赋予一定的权利,老师确实很难做。因此,对于赋予老师适当惩戒的权利,他表示非常赞同。
至于有人担心会被滥用,该老师说:“即使有老师粗暴地体罚学生,那也是极个别现象。应该对广大老师的师德有充分的信任,没有老师主观上会想跟哪个学生过不去,从而利用这项权利欺负学生。当然,对‘适当性惩戒’的范围进行细化是有必要的,但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有一定的变通。”
广州某中学的Z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一次因惩戒学生引发的“惊魂”。有一次,几个“熊孩子”在上自习的时候打闹,影响了秩序,她便让这些学生都站到教室最后面“冷静冷静”。她自己则继续批改作业。不料没过几分钟,有一个学生突然把门一摔就冲出了教室。“当时我低着头改作业,只听到嘭的一声,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是学生们告诉我有人冲出教室了。”Z老师说,自己立马冲出去追这个学生,所幸孩子只是在闹脾气,没再做更出格的事,事后Z老师严肃地批评了这名学生。“当时真的是惊出了一身冷汗,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冲动期,万一冲出去做了傻事,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拦都拦不住。”Z老师说,这次经历后,她在惩戒方面变得更加谨慎了。
家长
只要不损害孩子身心就能接受
针对“适当惩戒”,大部分受访家长均表示可以理解。对于语言上的惩戒还是身体上的惩戒,家长们也并未表现出倾向性。“语言惩戒很多时候比身体惩戒效力更大,如果突破了可承受值,那对孩子的杀伤力可能更大。如果老师很粗暴地骂孩子蠢、没用之类的话,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会很大。”家长杨女士表示,她比较能接受的,是在适度的范围内,让孩子在操场上跑圈或者深蹲。
杨女士说,过去自己中学班上,有两个男生被老师罚跑两万米,还要全班人在旁边围观。结果跑到一半,老师有些不忍心,说算了,知道错就行了,结果这两个男生拒绝了,坚持跑完,现在这两个男同学都发展得非常好。
“家长应该理解老师合理范围内的惩戒,这不仅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处,也能避免孩子长成‘玻璃心’。孩子迟早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羽翼的,如果没有经受过风浪,一点委屈都受不得,到了社会上,一点事情就想不开,甚至做傻事,那父母更要操一辈子的心。”李女士说。
学生
觉得老师当众点名批评是羞辱
高二女生玲玲表示,最怕老师当众点名批评。“如果我做错了事情,还是希望老师能私下沟通,或者不点名批评。其实即使是不点名批评,我已经挺难受的了,毕竟不少同学也能猜得出是在说谁,如果是点名批评,我会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玲玲说,她比较能接受的批评方式,是老师在作业上写评语,与她进行书面沟通,毕竟书面语言情绪没有那么强烈,道理还可以讲得更清楚。“我可以接受批评,但不能接受羞辱。所以对我而言,当众批评就是羞辱。”玲玲说。
十岁女孩豆豆则说,如果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她,同学们会认为老师不喜欢她了,她肯定会难过得哭。“有一次班上好几个同学上课讲话,其中也有我被老师罚站了。因为有很多同学陪我,我就没哭。但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被罚站,我就会被人笑。”豆豆说。
小惩大戒
巧治“小淘气”
案例1:罚当一天“班长”
尽管在惩戒的问题上“慎之又慎”,但不少老师还是会“巧用惩戒权”,在不伤害孩子身心的情况下,达到教育效果。新港小学的李玉娇老师和常洪伟老师在“小惩大戒”方面颇有心得。上学期,李玉娇班上一个叫威威的男孩在做完广播体操后,总是不愿意回教室,一做完操就在地上滚两下,屡教不改。
有一次,她把威威留下来,让他在自己面前滚个够。“孩子就真的躺下来滚了两三米,然后又爬了起来,说滚够了。我告诉他,这次已经满足了他打滚的欲望,如果下次再犯,就要在同学面前打滚。”李玉娇说,一方面照顾了威威的自尊心,不让他在同学面前丢脸,另一方面又给了他选择,让他滚个够,最后再把丑话说在前。之后,威威不再捣蛋了。
在常洪伟的班上,峰峰因为不服班长管束,故意发出各种怪声,最后还与班长大吵起来。常洪伟与峰峰谈心得知,峰峰认为班长没什么了不起的,没资格管他。于是,常洪伟便“罚”峰峰当一天的班长。峰峰这才发现,当班长不容易,在放学后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承诺不再与班长做对。
案例2:谁扎车胎谁送修
东风东路小学的梁文信老师曾经因为批评了班上的“小淘气”,自行车胎被“小淘气”用图钉扎瘪。他不动声色,在第二天放学前,对全班同学说:“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一个忙?”孩子齐刷刷地举起手来,当中也包括“小淘气”。“悠悠这节课表现得特别好,那就给他一个表现机会,请他放学后帮我把自行车推到学校对面修理店补一补吧!”梁文信忍住笑说。悠悠的脸一下就红了,但既然是自愿的,他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出于安全考虑,梁文信偷偷跟在悠悠的身后。小家伙费力地推着车,不时地还用小手擦汗。“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他在推车的路上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便,进而深刻反省错误。这次的‘奖励’是他心甘情愿的,而且是以帮助老师的名义,他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梁文信说。经历过这次“奖励”后,悠悠懂事了不少,即使被老师批评,也不会再泄愤报复了。
案例3:给学生听话奖励
广东实验中学的莫莉老师认为,当今学生自尊心、平等意识都很强,如果老师罚或者骂,很多孩子就会认为老师是“仗势欺压,如果你不是我老师,敢这么对我吗?”“譬如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上去收,学生肯定气呼呼的。”莫莉说,她的办法是给学生选择权:“你可以选择把手机交给我,放学后来找我,咱们好好聊聊。如果不交手机的话,我就去找班主任或级长,让他们跟你沟通。”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不愿意“惊动”班主任和级长,主动乖乖交手机了。
此外,莫莉还制作了一批“面批卡”,发放给学生,学生可以凭面批卡,与老师预约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能得到面批卡,丧失让老师一对一讲解的机会。
心理专家:
惩戒注意五原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烈东小学心理科组长肖冬梅表示,剥夺一次游戏时间、承担犯错的自然后果、模拟严重后果带来的伤害、一次服务集体的劳动等都是惩戒。避免惩戒带来心理阴影,要注意五点:
1.维护自尊,惩戒的是学生的错误,不是人格。
2.预知性,要让学生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惩戒,可以和学生共同制定惩戒方式。
3.可控性,老师对情绪是可控的,对惩戒的度是有数的。避免一怒之下说一些侮辱性语言。
4.现时性,对学生的错误不要无限放大,担心以后会怎样,避免把对以后想象的错误放到现在罚。
5.从轻性,能不罚则不罚,需要罚时,正面指出学生犯错的动机、后果,学生愿意领罚,再实施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