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赴凉山州开展...
-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提醒:国庆...
- “双减”出台后 如何为孩子们提供真正...
- 青海省确定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硬指标
- 辅导班几万家长也不嫌多,延时服务几...
- 数说中国孩子30年体质变化 不只是跑不...
-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国家义务...
- 课后延时服务学校收费,家长却不理解...
- 教育部发布第40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
- 教育部:“减负”“提质”两手抓,强...
- “双减”后首个学期!97.5%的家长对减...
- 震后迅速安全疏散七千余名师生,四川...
- 天津市常住户籍的应往届生如何报名20...
- 小学语文课本封面由二胎变三胎?妈妈...
- 双减”实施后 72.7%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
- 落实“双减”,学校教育更需“减脂增...
- 又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签约落户海南!...
- 海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培...
- 江西:省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收费政...
- 民主党派提案关注哪些教育话题
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区县如何打通“梗阻”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是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促进学校大力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达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近二十年,虽然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很多有关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文件,但是,学校层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还存在“过程性评价被忽视、结果性评价不合理、评价依据不客观”三大问题。
笔者认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上热下冷”之“阻梗”在于区县教育局。学校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者,最遵从区县教育局的要求;区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也会高度重视;区县教育局提供什么样的评价技术,学校就应用什么技术;区县教育局有什么要求,学校就会按什么要求实施。区县教育局没有重点抓、科学抓、扎实抓、持续抓,学校也不会重点落实、科学落实、扎实落实、持续落实。
要学校实实在在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区县教育局先要“自我破梗”。必须遵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做好承上启下工作,转变校长和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态度,并为他们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技术。
1.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提高家校重视程度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等第制,个别地方已经开始探索量化评价,一种方式是过程性评价先采取分数评价,结果评价时再转化成等第,另一种方式是过程性评价先采取等第评价,结果评价时再转化成分数。综合素质采取量化评价,与中考挂钩,引起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推进了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和实践。
基于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学校的习惯性思维,他们对分数都会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就如体育纳入中考成绩后,学校不仅仅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开设体育相关的拓展性课程,而且在师资配备、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设备购置、运动会组织等方面加大投入。很早以前,温州市将游泳纳入中考体育选考项目,虽然学校几乎都没有游泳馆,但是很多学生积极学习游泳,出现校外游泳馆里学生爆满现象。
无论是直接量化纳入中考成绩,还是作为高中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只要综合素质成为中考高利害的考查内容,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赋分评价工作就不敢随意化、形式化和简单化,就会从更高更规范的要求对待这件事。结合“双减”政策,学生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就会积极参与综合素质活动,不再只聚焦文化课补习。
2.优化等第认定政策,激励学校开展活动
很多区县教育局对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优秀、合格、待合格”等第比率结构采取一刀切办法,如“优秀占20%,待合格控制在5%以内”。这种方法会压抑学校开展综合素质活动的积极性,很不合理也不公平。
采取等第制的定性评价,优秀等第(A)比例不应该限制。只要学生达到优秀的标准,就应该给予优秀等第。就如同学科考试,得满分就应该给满分,而不能限制满分人数。
给不同学校优秀等第名额做微调,既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公平性需要。优秀等第比例微调的依据必须科学,不能以办学水平高低为依据,而要依据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培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对那些积极开展高品质的综合素质培育活动的学校给予倾斜。
为此,建议区县教育局每年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先进校评比,对先进校上调优秀等第比例;激励学校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综合素质相关的活动,惠及每一个学生。
3.建设区县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平台,监管学校过程性和客观性评价
通常情况下,区县教育局只需要学校提供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对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缺乏过程性监管和督导评估。很多学校在初三下学期初接到教育局高中招生文件后,才启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一次性补做了五个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结果性评价显得匆匆忙忙,信效度不高。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贵在过程性评价,没有过程性评价支撑,就会失去综合素质评价的初心。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中考体系,真正目的是通过结果性评价,引导学校常态化开展综合素质活动,不要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题海中。只有学校重视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才有真实意义。
虽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都有一个严格规范的流程,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都缺乏综合素质评价能力,而且没有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事实证据,大家就会凭感觉做主观评价,缺乏客观性。曾经出现一个案例:一学生平时学科成绩一般,中考成绩却高于某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结果因为综合素质等第没有达到2A(优秀)3B(合格),不符合录取条件。家长提出申诉,学校和教育局都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评价证据。
教育局要建设区县层面的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平台,每学期收集各学校、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数据和重要证据,监管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工作。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数据量巨大,需要大数据、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的支持。
通过区县层面的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平台,可以规范学校每学期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级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学校评价、学校公示等流程;可以建立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成长记录袋;可以查证学生重要实证材料,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可以留下每一位评价者(教师)信息,让评价者警醒自己的责任,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性,有利于消除弄虚作假等违规违纪行为。
4.改良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倒逼学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学校在学期末都会向家长发一份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主要内容有各学科成绩分数、综合素质评价等第、班主任评语、奖惩情况和出勤。这种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内容简单不完整,侧重文化学科成绩评价,侧重结果性评价,难以反映学生在校一学期的综合素质过程性表现。
应在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平台上增设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子系统,增加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重要的、具体的表现记录,增加学生个性化综合素质相关课程修习和活动参与内容。各学校结合本校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活动开展、评价方法等实际情况修正综合素质报告单内容框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学校综合素质报告单要成为学校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养成教育的佐证和标志,倒逼学校积极开展大量的综合素质活动。
将学生六个学期的综合素质报告单数据汇总整合,就可以形成学生初中三年总的综合素质报告,不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过程性,而且还为学生高中生涯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5.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研训机制,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
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规范、真实、科学、有效。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专业要求很高、涉及面很广、高度复杂的工作,是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难点。因为区县教研部门没有设置综合素质评价研训员岗位,导致区县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行政化过浓,本土化虚弱;导致区县层面综合素质评价的学术研讨活动非常稀少;导致学校层面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科学;导致班主任、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力得不到系统的培训和培养。
区县教育局非常有必要聘任综合素质评价研训员,专业引领区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组织团队探索区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本区县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赋分技术、等第认定技术等专业内容,克服本地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疑难问题;指导学校建立校本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化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开展区县综合素质评价学术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力。
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我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只要区县教育局采取科学有效的行为,政令就会上下通达,我们就会看到一片欣喜的新场景:所有学校大力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和活动,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所有家长非常支持子女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