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内教师互聘互用、跨学校授课,两地学生可跨校交流与培养,探索推动学分互换认定机制,其中四川高校有12所、重庆高校有8所。四川高校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重庆高校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20所联盟高校为更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该联盟内高校的相关合作包括联盟成员间教师可共引共享、互聘互用,跨学校授课、跨学校指导学生,两地学生可跨校交流与培养,探索推动学分互换认定机制,建设成渝跨区域高校联合实验室等。↓↓↓
联盟成员间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联合基地,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推动联盟成员学校间学生跨校交流与培养,探索推动学分互换认定机制。两地学生线上课程资源可以共享,两地学生还可以联合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等活动。联盟成员间的教师可以共引共享、互聘互用,跨学校授课,跨学校指导学生等。两地可以共同召开双城经济圈高校引才大会,开展教师联合招聘与培训工作。推动双城经济圈内政府对高校人事人才、社会保障政策逐步统一。共同探索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研究,联盟高校要选派优秀干部相互挂职锻炼。科研合作是此次联盟的“重头戏”。相互开放联盟成员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优势科研平台。联合参与西部科学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建立科研交流与合作、联合科技攻关机制,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建立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建立技术成果转让协同联动机制,创建技术转移联盟,共同引导技术要素市场化自由流动。联合举办各类高端学术论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的建立对成渝地区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两地高校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9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9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成立“C9联盟”,意在建设“中国常青藤”。这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9所高校将通过实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开展教学与教改研究等措施,共同培养拔尖人才。2011年,9所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国家“985工程”大学组成的“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简称:卓越大学联盟 Excellence 9)。这9所高校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2013年7月,“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协作联盟成立,2016年更名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简称为:中西部一省一校联盟(Z14)。参加联盟的高校有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大学。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成立大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成员高校为被称为“国防七子”、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7所高校。这些高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出很多高精尖人才。2019年,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在复旦大学正式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由复旦大学倡议,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五所联盟高校共同发起,面向区域内外智库开放,旨在着力发挥长三角高校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国际合作优势,计划通过联合研究、互鉴特色、人才培养等机制,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引领性智库集群。